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

金融科技來臨,保險業務員將被取代?

Financial technology,也稱為FinTech
台灣隨著4G行動網路的普及,網路基礎設備漸漸成熟,不少國內電商、代收付服務業者也積極研發新的支付技術。然而台灣過去的金融法規較嚴謹,使得我們的金融科技發展比其他國家要來的慢。即使近年來相關法規略有放寬,2015年5月立法院也三讀通過電子支付專法,但對於業者的管制還是偏向嚴格,不利於新創的金融科技業者。
台灣的創投環境尚未完全健全,金融科技新創不太可能像矽谷公司一樣順利得到大量且多輪的募資,一舉推出破壞性創新的產品。
今年6月,金管會也宣布開放金融業者投資金融科技業,最高能100%持股。雖然細節要到8月才確定,但對台灣金融業和金融科技業者的關係,外界期待可以帶來正向的改變。

未來台灣的金融業會如何應用金融科技的發展,往Bank 3.0數位銀行布局,或是台灣的金融科技業者會如何與金融業合作,監管機關對法規放寬的想法,將決定下一步的走向。(以上參考自「數位時代」)
在以前,若要買保險,路徑應該是…找身旁的認識的人問,如果有認識的人,就向認識的人買,因為從網路不知從何找相關資料,感覺保險就像天書一樣看不懂,但是又怕被業務員騙…而在可見的未來裡,我覺得路徑變成了…上網找資料比較,然後直接打電話向公司買或是網路上買,當然,還是看哪個通路比較划算啦~

時至今日,我深深的覺得未來可見的日子裡,我們將會習慣在網路上買保險,當然,我指的是買除了醫療險與長照險之外的保險,因為目前市場主流的儲蓄險,說穿了,只是數字的跳動,沒有什麼複雜的理賠內容,也沒有什麼道德風險,因為一般的儲蓄險都是追求收益好一點,所以保險公司也從善如流,為了讓客戶的收益變好,就是不要再添加身故保障。也就是說,一般的儲蓄險在身故後,大多只能拿回所繳保費再加一點點的錢。這種的保單,我想在這5年內將會在網路上開始賣,畢竟它真的沒有什麼道德風險的問題。

至於醫療險與殘扶險就不一樣了,因為它還是需要長期的服務,像是去醫院關心啦~去送個小禮物呀~人嘛,吃五穀的生病總難免,長期的服務,要保險公司花錢找內勤的去服務,那肯定是一個不划算的生意。那保險業務員會因為金融科技而全部消失嗎?

我想不會的,但是保險業務員會漸漸的減少,保險公司也不會主動的將人員砍掉,因為業務員本來就是無底薪的,對保險公司來說,只要有人,就多少有業績。而且業務員也將因為預定利率與年期變長與佣金變少的關係,漸漸的偏向去賣醫療險與殘扶險,保險公司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將儲蓄險弄到網路上去賣了。業務員的平均收入將會變少,但不會餓死,只是變的辛苦點,因為客戶總是願意一年存個50萬在儲蓄險,但沒幾個客戶願意一年花個10萬在醫療與殘扶險。

想要突破困境嗎?我有方法。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